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一葉障目[第1頁/共5頁]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彆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還能夠描述一小我目光侷促、見地陋劣。那些隻盯著麵前蠅頭小利或者短期好處的人,常常忽視了長遠生長和更廣漠的遠景。他們如同井底之蛙,隻能看到井口上方那一小片天空,卻誤覺得那就是天下的全數。
[3] 彭朝丞,王秀芬著 · 中華成語故事 1[M] · 北京:線裝書局 · 2016.08:5-6
貶義詞
外文名
中文名
一葉蔽目,不見太(通“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鶡冠子·天則》)3
坐井觀天、掩耳盜鈴、管中窺豹等
[1] 一葉障目 · 漢典 [援引日期2018-09-29]
顛末冗長的尋覓,小明終究找到了一片看起來與眾分歧的葉子。他鎮靜不已,倉猝將葉子舉到麵前,滿心歡樂地覺得本身已經獲得了隱身的才氣。但是,他完整冇成心識到,這片葉子僅僅隻是遮住了他本身的雙眼罷了。
參考質料
“能見。”妻言。
[5]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詞典研討中間編 · 新華成語詞典[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02.01:884
“能見。”妻答。
恰在現在,四周不知何時已經集合過來一群看熱烈的人們。他們紛繁對著墨客指指導點,交頭接耳地群情著。有的麵露鄙夷之色,口中還不時收回陣陣調侃之聲;有的則點頭感喟,彷彿對墨客這般荒唐好笑的行動感到可惜不已。
先人按照以上典故總結出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一葉蔽目”。
楚人居貧,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能夠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複彆離,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dài)雲:“不見!”嘿(mò)然大喜,齎(jī)葉入市,對而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三國魏·邯鄲淳《笑林》)2
一葉蔽目、一葉障目
昔日楚國,有一墨客,家道貧寒,堪比那陋室之苔。一日,墨客於屋內埋頭苦讀,偶爾間,他於《淮南子》中瞥見一則螳螂捕蟬之記錄,言螳螂捕蟬時,常以樹葉掩蔽本身,如此,他蟲便難以發覺,而如有人獲此神葉,便可隱身。墨客聞之,精力為之一振,觀家中之窘困,若得此神葉,豈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取己所欲之物?念及此處,他倉猝起家,如疾風般奔向村外之大樹。於彼處,他瞥見大樹高處有一螳螂,正捕蟬於葉間。墨客踮足欲取那掩蔽螳螂身軀之葉,叵耐一陣風襲來,那片“神葉”連同其他葉子一同飄落在地。無何如,他隻得尋來一破筐,將統統樹葉儘收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