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3) 將軍解甲池邊坐 掛卻‘絕演’論詩文[第1頁/共2頁]
“那如何辦?”瀝重急道。
“你是夏人,取四聲一二平,三四仄,挺好。這便是‘格律欲嚴心宜寬’的意義,作詩要講端方,但並不能完整拘泥於死律當中。”王三橫進一步說。“你講詩律言簡意賅,也輕易懂,可你們華山派論詩是不是隻算一家之言呢?”瀝重問道。
王三橫道:
“另開疆場還是另辟門路?”三橫貧嘴道。
王三橫又道:
“我哪能事事都問?不過脾氣這東西很怪。就如一支好軍隊,定要有本身特彆的脾氣。”瀝重道。
“炎黃子孫遍及天下。各有方言,不敷為怪。依我師父定見,詩韻平仄,就是為了頓挫頓挫能上口。各地按方言作詩,本身人聽得好,亦無不成。”三橫講。
“行了,不說兵戈,用心學詩。我隻是不明白,為甚麼詩詞格律會相約俗成?”
三橫實在發言有南音,因為他師父周侗是南人。
王三橫聽言問道:
“當然,各家解釋略分歧,各地不同也是有的,比如‘疏聲’一論,也有人不認。但大抵不會錯。”
三橫講:
“有點意義。我也曾奇特,這規律為甚麼會是明天這類模樣。但不像你,事事都連問三四層,非整明白不成。”三橫很有讚歎。
“另出奇兵!”瀝重動情道,但又一想,話題彆扯遠了,就再次回到學詩上,道:
“嘿,不愧大將軍,需求弄清令出何方。你曉得,華山本以武學聞世,詩論並不見長,我所說的,天然隻算一家之言,並且人微言輕。但我們初學,作為入門的墊腳石,倒也差能人意。”三橫道:
“兩軍相逢,貴在出其不料。未戰,敵方常不識我。卜一比武,你軍隊的脾氣就顯出來了,成為賽過仇敵的利器。”瀝重侃侃而談道。
是了,瀝重是將軍,甲士以從命號令為本,天然要講階層,樹權威,論端方。三橫想到這,點點頭,道:
“入聲呐?”瀝重再問。
“以是隻要這第五聲差得大點。它發音短促,也是仄。比如‘國’字靠近北方的‘過’,但音短入聲為仄。而北音‘國’是第一聲,為平。”
三橫聞言,不由心中一怔。瀝重跟他是過命的友情,學詩是至心實意來請教,也對他的報告非常佩服,但她仍然要看望這番詩論的權威性。
瀝重想了想說:
“大抵不錯。但南音有‘陽陰上去入’五聲。”王三橫解釋說。
“疆場批示,本身就是一首詩。哪天我等作詩,也自創一種格律。”瀝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