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古道艱難[第2頁/共3頁]
說道這裡,柳三指著輿圖一一解釋道:“南北中三線彙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眠。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首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兵戈壁至南道的於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彆壘裡山口),經赤穀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因為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乾大戈壁,前提卑劣,門路艱钜。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稱新北道。本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裡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因為沿途之上城邦林立,部族浩繁,或因戰亂,或因滅亡,或因天災,或因新道的發明等等啟事,不一而足,以是線路常有竄改,但大抵可分為南、中、北三道。”
柳三在一旁聽罷,不由莞爾一笑。
楊柯大略一算,柳三達到的君士坦丁堡實際就是古羅馬,而現在恰是分為東西羅馬,四帝共治的期間。隨即便問道:“能到的了極遠之地的人,在我大晉隻怕都冇有幾個,先生真是行萬裡路啊。這陸上講完了,就教先生海路如何呢?”
楊柯問道:“先生可走過這些商道嗎?”
楊柯聽柳三先容這線路的稱呼,不由有些奇特,如何在柳三的口中,冇有提到絲綢之路這個稱呼,不過他轉念一想隨即明白過來,這條商道開辟之初本來是為了獲得外邦的玉石,而真正出口絲綢實在是要道隋唐年間的事,鼎盛之時也是從隋唐開端,那是胡商定居長安的按照本身對史料的研討,足足有幾萬人之多,但自唐中葉以降,戰亂頻繁,商路被阻,海路才逐步代替了陸路。海上絲路起於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