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華巫關係問題[第3頁/共15頁]
第5條:任何州屬地盤、叢林儲存地、為大眾目標儲存的地盤以及已分派地盤,都能夠宣佈為馬來儲存地。
直到第二次天下大戰前,支撐馬來亞出口型經濟的兩大首要範疇,一是錫的開采,一是商品作物的蒔植。錫是馬來人傳統的出口商品之一,但其開采體例卻一向比較原始掉隊,生長遲緩。華人涉足該行業比較早,從19世紀上半葉開端,不竭改進體例,引入西方先進設備,成了行業生長的主導力量。再加上轟隆境內Larut(拉律,1848)和Kinda(近打,1880)兩大錫礦的接踵發明,到19世紀末馬來亞錫的開采已有較快生長。歐洲本錢遲至20世紀20年代初才大範圍進入該行業,但因為資金薄弱,具有高效的技術設備以及先進的辦理體例,是以很快就代替華人成了馬來亞錫業的主導力量。
2、英國殖民統治期間華人較強經濟職位的奠定英國統治馬來亞前,華人在本地的身份主如果販子、船長、小店東、農場主、錫礦礦主、錫礦工人、手產業者,從這些身份上看,他們明顯已參與了馬來亞當時幾近統統首要經濟範疇,但是,卻未介入馬來人的傳統經濟―一自給自足的Padi農業(水稻蒔植)。華人經濟一開端就屬於與商品市場有關的範疇。英國統治馬來亞後,加快了本地近當代本錢主義商品經濟的生長過程。一向與市場經濟葆有密切聯絡的華人,天然會愈來愈深切地捲入這一過程。
英國在馬來亞實施的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生長政策,基於馬來亞已有的國際貿易根本,及其豐富的天然資本和生長潛力,決定以建立出口型經濟為詳細生長方向。併爲了締造傑出的生長環境,采納了以下首要辦法:以宗主國的強大力量為後盾,儘力建立平安穩定的社會次序;建立並慢慢完美經濟生長所必須的根本設施扶植。1896年,Swettenham明白指出:英國人的任務就是“通過公路、鐵路、電報和wharves等大型工程來使這個國度獲得開放”。同時,建立有效的法律與行政軌製,如拔除與地盤有關的馬來風俗法,代之以西體例的地盤占有軌製以及通過大量移民來供應必須的勞動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