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妙法蓮華經》[第1頁/共15頁]
那麼佛陀是如何來的呢?說是“乘照實之道,來成正覺”,佛陀是從照實之道來的。以是佛陀是從清淨法身,依止他的大悲願力來到人間的。佛陀可不是業力,佛陀叫做示現。這第一個,先談談佛陀是如何來的。叫如來,是從照實之道、依止大悲願力而來到人間的。以是佛陀實在能夠不消來的。
文殊菩薩應大眾的要求,在佛陀入定、冇體例說法的環境之下,勉為其難地來答覆這個光亮跟瑞相的人緣。前麵兩段的答覆都是簡樸的答覆:一個是從他小我所曉得的,如理思惟來答覆;一個是從他的經曆傳承來答覆。這以下就遍及地按照本身的經曆傳承、本身疇昔所見聞的事蹟來加以答覆。這個處統統三段。
先看第一個,“引一佛同”,就是疇昔某一尊佛有一樣的事情呈現。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修行是如許,你要先找一個衝破口。比如挖井,你必然要找到一個處所挖下去。你不管從甚麼處所,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門也是如許,你必然要有一個衝破口。
這個處所蕅益大師講,佛陀是先講《華嚴經》,“比方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是先入三昧當中,現出千丈的盧舍那身,演說正法。就是這個法冇有雜質,就是純粹的法門。佛陀是如何證悟的,就直接講出來,不消施設便利。
第二個,應供。應供這個德號跟阿羅漢是類似,阿羅漢也是無生、殺賊、應供。普通來講,隻要這小我修行斷惑證真,轉凡成聖,變成一個聖者,他便能夠做眾生的福田。就是說,你對他佈施,你對他恩賜,這個田會產生泛博的功德,叫福田。當然,阿羅漢的福田就比較小了,不能跟佛陀比。阿羅漢隻是人天的福田,佛陀是九法界的福田。因為佛陀在方丈三寶中代表佛寶;阿羅漢頂多代表僧寶。
第二個,辟支佛。辟支佛的聰明比聲聞人高,他了存亡不觀苦諦的。痛不痛苦跟我冇乾係,了存亡不必然要顛末痛苦。他就觀十二人緣法。佛陀這個處所為他們講集諦。這類人比較理性,他對痛苦歡愉的感受冇那麼激烈。佛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這叫做流轉門。就是說,全部生命的流轉是十二種身分構成的,每一個身分一竄改,我們生命就產生嚴峻的竄改。以是這個緣覺乘人一看,本來生命冇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因為他的全部生命就是疇昔的一念無明去造業,在這個業內裡得果報,得果報今後又產生愛取,成果就是如許一種“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如何辦呢?好,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說到底,人生就是那一唸的固執,一種我執。因為我們想要主宰人生,以是我們在循環。以是他就把這個“我”——無明阿誰我執給滅了,滅了今後他就了存亡了。他感覺了存亡跟痛苦底子冇有乾係,這美滿是聰明的題目。以是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求顛末苦諦,他直接從集諦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