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32集《妙法蓮華經》[第1頁/共11頁]
我之前有一個經曆,給大師參考。我之前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我們常常碰到嚴峻事情就開教務集會。這是很嚴峻了,比方辭退一個門生。我根基上比較站在包涵的角度。我的來由有兩個:
以是,臨終的時候,我們公道地推論,我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人生的影象呈現。你是站在甚麼角度來麵對它?你要麵對人緣所生法,那它就是你疇昔的誇姣回想,你很難不掉出來的;你站在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些誇姣回想本來就冇有的,你能夠輕鬆地走疇昔。當然,你要不安住一念心性,你恐怕走不疇昔了,這一關你就走不疇昔了。
但是,極少數極少數,慣例!諸位你想一個題目吧:智者大師做不到,蕅益大師也做不到,你感覺你做獲得嗎?是不是如許?智者大師是誦《法華經》開悟的。他碰到慧思禪師,他不是開悟才碰到慧思禪師。他是碰到慧思禪師跟他講《法華經》、一心三觀,他纔開悟的。我們現在因果不要龐雜。蕅益大師是讀《楞嚴經》讀到一段“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然後去參開悟的。都是有典範的開導。
那麼這個“曉得”,甚麼程度才叫曉得?信解,一唸的信解。你要瞭解它,你還得信賴它,嚴格來講你還要發願。遵循本經的目標,前麵的半部《法華經》“開權顯實”重信解,“開跡顯本”重發願。一小我真正信解,你必然會發成佛的願。如果你現在對成佛還很陌生,我公道地推論,你冇有真正安住一念心性。就是說,如果你明天站在跟佛陀同一個平台,固然你有如夢如幻的煩惱業力,但是你明天曉得,我一念心是清淨本然,佛陀也是清淨本然,自他不二。既然是如許,而你不想發成佛的願,這個不公道。就是說,你是一個流浪漢,成果你曉得你爸爸是大富父老,而你不回家擔當家業,這個不公道。以是,“曉得”,淺者信解,深者發願。它是這模樣的。
那麼,現在淨土題目來了。就是說,淨土宗難就難在你娑婆天下如何掃尾。你奉告我你如何掃尾?
以是,我們現在是如何樣既能掃尾又能夠不傷害我們的菩提心,將來還能夠對接?我以為一念心性是最好的體例了。就是,我本來就冇有生命,甚麼收不掃尾。如許懂嗎?這句話你們聽得懂嗎?我本來就冇有生命,誰跟誰掃尾!是吧?你明天如果不站在心性,你站在人緣所生法來看人生,那就不是這個態度,那就不是本來就冇有,那就本來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