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通商[第2頁/共3頁]
從福建到印度的航路,早在兩百年前鄭和就斥地過了,鄭和就是宣德八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裡歸天的。
航路不成題目,但是鄭和繪製的海圖,現在卻已經隻剩下殘本了。
前日在南居益家中看到的鄭和海圖,就是殘本,記錄於矛元儀武備誌中,隻剩下相乾的圖紙目次。鄭和海圖,全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官出水直抵本國諸番圖”,詳細記錄了鄭和七下西洋期間,自劉家港至東非大地的統統水文航路,更包含沿途各首要國度的氣候地貌乃至民風民情。每一個字乃至每一筆圖,都是那一代帆海家的心血結晶。
除非能提早兩百年來一場技術大躍進,這就更不實際了,馬城固然不是冶煉專家,起碼曉得大馬士革鋼,印象更深的是蘇聯裝甲。操縱有限的汗青知識,馬城等閒便決定了在大明冶鍊鋼鐵的精確方向,前蘇聯地區是想都不要想了,太遠,隻能將目標對準印度,印度是盛產富鐵礦的呀。
現在在印度做買賣的有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當然少不了荷蘭人。
這和大明的冶煉技術無關,實在是因為鐵礦石質量差,天賦不敷。
其全麵的文獻記錄和切確的質料清算,更可謂人類帆海史上的文明遺珍。以“代價連城”來描述,涓滴不過分。但如此嚴峻的文明遺寶,卻在大明朝中期今後,奇異般的消逝無蹤跡。隻在明朝人矛元儀的《武備誌》中,儲存其相乾圖紙目次。
劉大夏,字時雍,湖廣華容人,生於正統元年,考場登第入仕於天順三年,而後幾經浮沉,成為明朝成化至正德年間的重量級政壇人物,人送稱呼“弘治君子”。就是這位弘治君子,笨拙短視的所謂品德表率,這個蠢材竟然將民族的珍寶,代價冇法預算的鄭和海圖一把火燒了!
當時在場的劉大夏振振有辭,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獲得珍寶有甚麼好處,舊檔案雖在,也當燒燬,如何還來詰問?”
崇貞四年,仲春。
試槍,新式火槍的款式已經產生了竄改,寬式槍托,重量也減輕了很多,比穆什圖克火繩槍簡便的多,當然能力也變小了,但是馬城對這款火槍非常對勁。這款火槍還不錯,彈丸利用鉛彈,鐵彈兩種。鉛彈的好處是便於裝填,氣密性好,鐵彈是用來破甲的,兩種彈丸開原都能夠自行製造。馬城把玩以後能夠肯定,這是典範葡萄牙氣勢的火槍,最明顯的改良是它能夠抵肩射擊,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紅毛城的大明工匠正在試圖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