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山山脈看岩畫[第1頁/共6頁]
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分為兩個期間,即南北朝至唐朝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朝回鶻、黨項人的岩畫。突厥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示家畜為主,此中山羊占有凸起職位,一些山羊圖形的岩畫,與蒙古國發明的唐朝碑刻上的典範突厥氣勢的野山羊形象類似,其表示伎倆有籠統化、圖象化的特性;回鶻人岩畫的凸起特性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筆墨。黨項人岩畫大多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光彩新奇,多如新作普通,並伴隨西夏筆墨;其藝術特性是形象性很強。
第一代岩畫是新石器至青銅器期間,屬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畫,畫麵樸素、氣勢繁複,伎倆多為敲鑿、研磨,是反應河套地區史前人類餬口的貴重文物。
早在公元5世紀時,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明。他在聞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敘。這些記錄是天下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但是在厥後的多少世紀裡,再冇有人去問津。直到上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才發明瞭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麵考查是從1976年開端的。而後,每年都有很多專家、學者和遊人來考查和觀光,前後共發明岩畫一萬多幅,此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
岩畫麵積最大的是烏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麵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庇護文物。
陰山蒙古語名為“達蘭喀喇”,意義為“70個黑山頭”。陰山山脈是陳腐的斷塊山。陰山的最大特性便是南北不對稱,南坡山勢峻峭,北坡則較為陡峭。山脈的均勻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間。彷彿一座龐大的天然樊籬,同時反對了南下的暖流與北上的濕氣,是以,陰山南北氣候差彆明顯,是草原與荒涼草原的分邊界。南麓的雨水較為充分,適合生長農業。山區植被稀少,僅在東段的陰坡有小片叢林,有白樺、山楊、杜鬆、側柏、油鬆、山柳等樹種。中段和西段山地漫衍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場,汗青上曾是首要的牧區。
陰山地區人類活動的汗青非常悠長,是本地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來往的首要場合。山脈間寬穀多為南北來往的通途。比方位於********西北的古途白道,前人以其路口千餘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時曾在南端設立白道城。陰山山區現存名勝有昭君墓(青塚)、戰國趙長城、高闕雞鹿塞、武當召(漢名廣覺寺)、美岱召、百靈廟等。古今有很多聞名詩句描述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聞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覆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又如唐朝墨客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都照實地描述了汗青期間陰山的風景和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