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茫茫大江隔南北[第1頁/共3頁]
5月,曹丕率雄師到達故鄉譙縣,在此停止休整籌辦。8月,雄師自譙縣解纜南下,針對上一次望江興歎,此次伐吳曹丕帶來了很多水軍,他們從渦水進入淮水。10月,雄師到達廣陵故城,即今江蘇省揚州市,後代有人寫詩“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即鎮江,瓜洲屬揚州,出廣陵故城,可隔江瞭望孫吳昔日的大本營京口,曹丕再一次調劑進犯重點,還是想不管如安在長江上撕出一道口兒來。
見此景象,曹丕再一次收回了感慨:“天哪,必定要分開成南北嗎?”曹丕隻得再次命令撤兵,但這一回吳軍不想讓他等閒就走。
曹魏改前朝禦史中丞為宮正,曹操擔負漢丞相期間,禦史中丞曾被視為三公之一,是監察官的首級,職位顯赫。鮑勳出任該職並非出於曹丕對他的正視,啟事有兩個:一來他是曹操已故好友和暮年首要支撐者鮑信的兒子;二來出於陳群、司馬懿等人的力薦,曹丕給他們的麵子。
這時大戰方纔結束,又值最熱的時候,晉宗等人覺得吳軍不會行動,他的兒子還在孫吳節製下的安樂,晉宗還試圖攻擊安樂奪回兒子。孫權命賀齊督幾部人馬突襲蘄春,趁晉宗思惟麻痹之機打他個措手不及,此次突襲戰很勝利,把晉宗生俘。
第一次產生在曹魏黃初五年(224)的7月,曹丕由洛陽東巡至許昌,決定動員天下武裝力量再次伐吳。
孫吳的安東將軍徐盛提出在建業四周臨時築起圍牆,再稀稀拉拉建一些房屋,圍牆上設一些假箭樓,又在長江中擺一些船隻。大師以為這個計劃冇有實際意義,但徐盛不聽,仍然做了。《晉紀》記錄,徐盛所築疑城從石頭城到江乘,給車子安上木樁,內裡包上葦蓆,又加上五彩的裝潢,一個早晨就建了起來。
但曹丕一貫不喜好鮑勳,因為他說話比較直,比如上麵這段話,鮑勳比辛毗說得還直接,意義是底子打不過人家,乾嗎還要去逞能?換小我曹丕就得直接命令拉出去剁了,但這位是“義士後代”,曹丕僅作降職懲罰,鮑勳被降為治書法律,“正部級”成了“副部級”。
這一次辛毗還冇說啥,又有一小我跳出來反對,這小我是宮正鮑勳,他反對出兵的來由是:“王師多次遠征未能有所霸占,我以為首要啟事是吳、蜀唇齒相依,又有山川憑阻,難以攻拔。前年龍舟蕩覆,受隔在長江南岸,聖上遇險,大臣們嚇得不輕,如果聖上有測,宗廟將顛覆,這當引為百世之戒。現在又勞兵襲遠,日費令媛,給國度形成龐大浪費,隻能讓仇敵揭示他們的威風,臣覺得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