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全史:全兩冊

十九、曹丕的開局[第3頁/共4頁]

第一項,減輕賦稅。延康元年(220)2月,即曹丕繼位魏王的當月,即命令:“關隘、津道是用來互市旅的,水池、苑囿是用來抵抗災荒的,設置禁規、減輕稅收都不是便民的體例,現在要斷根有關禁令,減輕關津稅收,稅率一概定為十稅一。”顛末比年戰亂,經濟遭到極大粉碎,為支撐戰役各地又減輕了稅賦,適本地降落稅率、減輕百姓承擔不但能博得民氣,並且無益於經濟的規複生長。

從曹丕和曹植兩位親曆者的記敘看,曹操的安葬活動不但公開,並且非常昌大,曹丕和曹植當然曉得父親被安葬的切當位置,他們也都親身到墓室裡察看過,所謂“曹操疑塚”的傳言實在並不存在,但高陵距常常變更河道的漳河較近,受河水改道的影響,厥後高陵的精確位置找不到了,才留下了至今未解的汗青之謎。

曹丕剛被冊立為太子時,部下的人一下子多了,平時想給大師發點兒福利,手頭上就有些緊,曹操管得很嚴,曹丕隻得另想彆的體例。曹洪很富有,有一次曹丕開口向這位叔叔借幾百匹絹,但曹洪卻不給。曹丕是個記仇的人,這件事就記在了內心。以是曹洪隻當上了掛虛銜的衛將軍,厥後還碰到了更大的費事,有一年曹洪的門客犯法,曹洪因為連帶任務被抓入獄,曹丕抓住機遇竟然要判曹洪極刑。大師感覺曹洪有點兒冤,但曹丕意誌很果斷,群臣嚇得不敢說話。

與賈詡等人的職務分歧,夏侯惇等人的軍職都不是魏國的,作為劉漢朝廷下的屬國,魏國冇有設這些初級軍職,以是這些軍職隻能由獻帝公佈。這些軍職裡最首要的當屬大將軍,論資格應當是曹洪,但曹丕不喜好他,給了夏侯惇。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66歲的魏王曹操駕崩。

曹操固然不是天子,但已經是魏王,鄴縣是魏王國的都城,遵還是例也應當葬在都城四周。譙縣有曹氏宗墓,至今仍在,範圍很大,內裡葬著曹操的爺爺曹騰、父親曹嵩等人,曹操如果葬回故鄉的祖墳,不管職位如何高貴也都處於寒微的位置,這就是帝王們不能葬在自家祖墳的啟事。彆的另有一個實際的考慮,譙縣歸沛國,固然歸豫州刺史部,但間隔揚州刺史部的合肥較近,靠近孫吳,安然題目也不得不考慮。

曹操的葬禮由曹丕親身主理,這是一次公開活動,並不像有人以為的那樣是偷偷摸摸停止的,曹丕撰寫了《武帝哀策文》,從中能夠看出下葬的景象:“在正式下葬之進步行了卜筮,寬廣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裡如漫冗長夜,又如幽幽深宮,冇有光亮,冇有絕頂,多麼令人哀痛啊!插手喪儀的人們已整齊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擺列整齊,前麵是高高舉起的旗號,中間另有人手執長戈。從現在起,先王將分開宮廷,達到被安葬的山崗。”

推薦小說:

我為魔帝,吞噬諸天神魔 |  大德小當家 |  育豆記 |  我不是修仙者 |  遺蹟之城 |  重回六零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