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春秋大義[第2頁/共4頁]
周倉又說了一下複仇民風最烈的處所:前漢時是一在關中,二在潁川、南陽、河內、洛陽,三在太原、上黨等地。
潁川等地在先秦時是韓、魏故地,戰國時這裡的複仇風習就非常流行,孟子還專門講過。西漢時很多為人複仇的俠者都是這裡的人,如郭解、韓孺、劇孟、薛況。
和帝永元九年到現在,處於對複仇的嚴格節製期,拔除了《輕侮法》,為父母報仇也要遭到嚴懲了。放走複仇之人的官吏也要遭到獎懲,如前邊提到的張歆就棄官逃亡了。在這個期間,雖對複仇的行動嚴格節製,但權勢之家在殺人後卻可製止法律的製裁,如夏侯惇、如陽球。
薑楓為父報仇、郅惲為朋友報仇、陽球為父母兄友報仇、夏侯惇為師殺人,這些人或為鄉中輕俠、或為城中豪傑、或為儒生文士、或為強宗地主、或為官宦後輩、或為天下名流,而行動卻大同小異,並都能獲得分歧階層人的敬慕和獎飾。
明白日的睡覺,不太合適。“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成雕也’”。如果傳出去,定然會被人嗤笑。他回到南屋,從行李中找出件袍子穿上,踱步到前院。
周澈捏了捏手中的雜草,聽著慶鋒口語春去秋來,想到薑楓因老父受辱,就憤而殺之,心中感慨--兩漢以孝治天下,孝武天子又獨尊儒術,《春秋》大義以及諸經講義非宋明之解。
慶鋒拄著掃帚,站在周澈的身邊兒。兩人一時都默不出聲,悄悄地撫玩這大天然瑰麗的氣象。
《春秋》講了很多複仇的故事。董仲舒說:“《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子不複仇非子也。”
薑楓之以是會這麼做,與當時的風另有關:“《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
“‘高秋八玄月,白露變成霜’。這氣候,就要冷起來了。”涼涼的晨風吹動周澈的衣袍,他冇感覺涼,反而精力一振。
最年青的複仇者大抵是綿竹少年左喬雲,年十三殺了打傷他養父腿部的縣吏,“以銳刀殺吏”,接著大抵是夏侯惇,年十四殺了欺侮他教員的人,“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人,由是以烈氣聞”。
時候尚早,前院諸人多還在安睡,隻要慶鋒起來了,正拿著掃帚在院中掃地。
周澈宿世大學混學分的時候,補過汗青課,想起越是戰亂,複仇越烈。曹植《精徵篇》:“丁壯報父仇,身末垂功名”,《結客篇》:“結客少年揚,抱怨洛北芒”。結客,就是交友來賓。
新莽末至東漢建立,複仇是失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