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

第4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3頁/共7頁]

(243)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梔子豉湯方:

(227)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枯燥,因轉屬陽明,不換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大黃四兩,灑洗厚樸二兩,去皮,炙枳實大者,炙,三枚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勢,其陽則絕。

食蜜七合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以是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裡不解故也。覺得不成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倒黴者,豬苓湯主之。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198)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吳茱萸湯方: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革更?不成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推薦小說:

徒兒你太強了,下山禍害你師姐吧 |  無敵戰神 |  戀上痞校草 |  大宋任逍遙 |  文娛傳承者 |  重生豪門:上校剋製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