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皇帝”石敬瑭翻案[第5頁/共8頁]
其五,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是人們貶斥他賣國媚主的首要證據。在此需求申明的是,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幽雲地區就從未被中原天子節製過,統治它的是代代秉承的藩鎮節度使。他們名義上屬中心當局統領,實在是各自為政,不聽批示。後唐期間,統治幽雲諸州的是趙德鈞、趙延壽父子。據《舊五代史・趙德鈞傳》載,石敬瑭在晉陽起兵時,後唐末帝詔令趙德鈞父子救駕,二人帶兵緩緩來遲,但不出兵迎戰,持張望態度。趙德鈞更是心胸叵測,“乃遣使於契丹,厚齎金幣。求立覺得帝,仍許晉祖(石敬瑭)長鎮太原,契丹主不之許”。可見,石敬瑭借兵之時,幽雲十六州並非在其節製之下,也就無所謂割讓。石敬瑭將想要稱帝的趙德鈞的領地“割”給契丹,是一樁無本萬利的好買賣,既打擊了政敵,又解了燃眉之急,可謂一箭雙鵰,坐享其成。厥後,契丹出兵占據了幽州,令趙延壽為節度使,纔算兼併了幽雲諸州。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不該歸咎於石敬瑭,隻是他默許了契丹兼併本屬於趙氏父子屬地的行動,才使其背上了割地求榮的罵名。
其四,人們說石敬瑭早有謀反野心,隻是啞忍未發,厥後見機會成熟,才借契丹兵滅了後唐,做了天子。這類觀點並不精確。因為石敬瑭是後唐明宗的半子,多次挽救明宗於危難當中。出於信賴,明宗將太原四周地區交由石敬瑭運營。閔帝即位後,潞王造反,如果石敬瑭真有謀反之心,可趁亂起事,成績帝業。但他冇有如許做,而是將閔帝拜托衛州刺史關照,本身靜觀時勢竄改。潞王即位後,對石敬瑭狐疑很重。石敬瑭整日提心吊膽,唯恐被人誣告為謀反之罪。據《舊五代史・晉書》載,清泰二年夏,石敬瑭屯兵於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詔安撫。而那些甲士不知深淺,向石敬瑭山呼萬歲,接連四次。石敬瑭非常驚駭,就斬首了30餘人,才製止了軍士們的行動。厥後,潞王遷其為天平軍節度使時,石敬瑭才感受出局勢的嚴峻。倘若服從詔令,去人地都很陌生的處所任職,不消多久,天子就會找個藉口削你兵權,豈不成了任人宰殺的“刀俎之肉”?經再三考慮,石敬瑭決定托疾抗旨,並做好了兩手籌辦,“若且寬我,我當奉之,必若加兵,我則外告鄰方,北構勁敵,興亡之數,皎皎在天”。潞王公然廢去石敬瑭官爵,出兵征討。石敬瑭要想活命,隻能乞助於契丹人。存亡關頭,顧不得很多,遂與耶律德光簽訂條約,引契丹人進入中原,滅了後唐。這是迫不得已環境下做出的無法之舉,如果用捨生取義的儒家教條套在石敬瑭身上,讓其坐以待斃,不求援於契丹人,明顯是分歧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