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五章 自控[第2頁/共9頁]

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對人的慾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整天馳驅隻為饑,方纔一飽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仙顏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地步少根底。買到故鄉多廣漠,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民氣滿足,除是南柯一夢兮。”做人如果不能節製本身的慾望,就會成為慾望的仆從,終究喪失自我,被慾望所奴役。

門生問王陽明:“聲、色、貨、利,這些東西恐怕知己裡也不能冇有吧?”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義,便過不及,便是私。

針對聲、色、貨、利下工夫

王陽明曾說:“聖賢不是冇有功業時令,他們隻是遵守天理,這就是道。聖賢不是以功業時令而聞名的。”在他看來,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是用不著用所謂的“功業時令”等浮名來證明本身的學問或者優良之處的。放眼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名流、巨人,他們都對浮名持不屑一顧的態度。恩格斯極其惡感彆人稱他為“導師”,他在給普列漢諾夫的複書中,第一句話便是:“請您不要稱我為導師,我的名字叫恩格斯。”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把金質獎章給孩子當作玩具,且語出驚人:“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曉得名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罷了。”

但是,固然人們明知不該尋求浮名,卻仍舊甘心為浮名所利誘。前人有雲:“申明,謗之媒也。”意義是說,人們常常為申明所累,這個申明也即人們常常說的浮名。浮名者,馳名無實,或要其名而不要實在之謂也。餬口中,有很多人對此迷戀不已。

有一個墨客因為像晉人車胤那樣借螢火蟲的光夜讀,在鄉裡出了名,鄉裡的人都非常敬佩他的所作所為。一天淩晨,有一人去拜訪他,想向他請教。但是這位墨客的家人卻奉告拜訪者,說墨客不在家,已經出門了。來拜訪的人非常不解地問:“那裡有夜裡借螢光讀書,學一個徹夜,而淩晨大好的光陰不讀書卻去乾彆的瑣事的事理?”家人照實答覆說:“冇有其他的啟事,主如果要捕螢火蟲,以是一大早出去了,到傍晚的時候就會返來。”

總之,能夠安貧樂道,獨守內心的清淨,是修行的一種境地。若做人也能夠如此,則必將有所收成。

曾經有一名記者采訪一名高文家,記者問他:“您以為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是甚麼?”冇想到,這位高文家竟然答覆說:“大便暢達!”作家解釋說,當你便秘的時候,你就曉得甚麼叫作痛苦了。

推薦小說:

造化之主 |  兵王空降,製霸緬北 |  鳳帝九傾 |  學院網遊係統 |  豪門溺愛:深情總裁強勢寵 |  逆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