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第14章 臣道[第1頁/共3頁]

恭敬、禮也;調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故君子安禮樂利,謹慎而無鬥怒,是以百舉而不過也。——小人反是。

恭敬而遜,服從而敏,不敢有以私決擇也,不敢有以私取與也,以順上為誌,是事聖君之義也。忠信而不諛,諫爭而不諂,撟然剛折端誌而無傾側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義也。調而不流,柔而不平,寬大而穩定,曉然乃至道而無不調和也,而能化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若馭樸馬,若養赤子,若食餧人。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謂焉。書曰:“從命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此之謂也。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賢,則案不肖也。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禽獸則亂,狎虎則危,災及其身矣。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彆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之謂也。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愨,而不害傷,則無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質也。忠信覺得質,端愨覺得統,禮義覺得文,倫類覺得理,喘而言,臑而動,而一可覺得法例。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此之謂也。

人臣之論:有態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內不敷使一民,外不敷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但是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內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民親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政令教養,刑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製象,是聖臣者也。故用聖臣者王,勤奮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態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齊之管仲,晉之咎犯,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是人臣之論也,休咎賢不肖之極也。必謹誌之!而慎自為擇取焉,足以稽矣。

推薦小說:

天神殿蕭天策高薇薇 |  完美隱婚:腹黑老公有點壞 |  一見深情,貴少強娶妻 |  奶爸的異界餐廳 |  我在三國救蜀漢 |  染愛成婚:老公,難伺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