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第24章 性惡[第2頁/共5頁]

曰:如果則過矣。古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但是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於美,情意之於善,若夫能夠見之明不離目,能夠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古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古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但是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推讓矣,推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

孟子曰:“古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賢人能生之也。”

曰:“聖可積而致,但是皆不成積,何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古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始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賢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但是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但是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賢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但是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賢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天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分歧之征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地點無貧困,仁之所亡無繁華;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六合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報酬意:是下勇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實施。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成設,張而不成實施,豈不過火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但是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推薦小說:

史上最強肉體 |  畫堂回春 |  重生商紂王 |  誰的青春不放縱 |  嗜血霸愛:爵少你老婆又跑了 |  神明現世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