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14[第1頁/共8頁]
又東三百裡,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ch3ng)■(f*),食之無臥。
【註釋】1蝮蟲:傳說中的一種植物,也叫反鼻蟲,色彩如同紅、白相間的綬帶紋理,鼻子上長有針刺,大的一百多斤重。這裡的蟲(hu!)是“虺”的本字,不是蟲豸之蟲(ch$ng)。
【註釋】1金玉:這裡指未顛末提煉和磨製的天然金屬礦物和玉石。以下同此。2穀:即構樹,落葉喬木,長得很高大,適應性強。木料可做器具等用,而樹皮可作為桑皮紙的質料。3禺: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像獼猴而大一些,紅眼睛,長尾巴。4狌狌:傳說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也有說它就是猩猩的,並且它能曉得舊事,卻不能曉得將來。5育沛:不詳何物6瘕:中醫學指腹內結塊,即現在人所謂的蠱脹病。
《山海經(全文註釋譯文)》(完整保藏版)
《山海經》確是當代的巫書,是一代一代的巫師把所見所聞通過口耳相傳,堆集而成。很早之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襲性和專業性身份的一群人。他們是阿誰期間學問博識的知識分子,主持山川神靈的祭奠典劄,打仗各種人物,相互來往頻繁,享有交換接收各種文明知識的優勝前提,負有通報儲存各種文明知識的嚴峻任務。他們的社會職位較高,首要充當氏族首級、部落酋長和仆從主的初級參謀。為了讓普通的人佩服自已、崇拜本身,巫師們就要儘量表示得見多識廣。因而,他們儘力堆集文明知識,采掇奇聞異事,使把握的文明知識代代地增加。後代的人把巫師們口耳相傳的知識加以清算記錄,就成為《山海經》所根據的原始質料。到了戰國期間,有人把這些性子類似而混亂無章的質料編撰成文,《山海經》就產生了。到了漢朝,又經人增刪潤色,就成了現在所看到的《山海經》。
又東三百裡,[曰]柢(d!)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下1,其音如留牛2,其名曰鯥(l)),冬死而夏生3,食之無腫(zh%ng)疾4。
但是,因為《山海經》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寫成於一時,筆墨記錄上本已疏略簡亂,再加上傳播時候長遠,以是,訛誤衍脫、增削竄改的環境很多,令人不便瀏覽,常常難以瞭解,需求做一些訂正疏浚的事情。但考慮到本書為一部提高性讀物,在於簡明,不宜停止煩瑣考據,故采納通便之法,既能保持原文麵孔,又可校訂理順筆墨,還要不必列出訂正記。這就是:凡遇訛文,即標以圓括號,前麵補上改正之字,並標以方括號,表示改正,如《南山經》鵲山條中的“其狀如穀而黑理”一句,“穀”為“榖”之訛,因而校訂為“其狀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標以圓括號,表示刪除,如《南山經》最後一條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高低當中讀不通,實為衍文,因而校訂為“(一璧稻米)”;凡遇脫文,即標以方括號,表示補充,如《南山經》柢山條中的“又東三百裡柢山”一句,“三百裡”下脫一“曰”字,因而校訂為“又東三百裡[曰]柢山”。凡作如此校訂的筆墨,都是有可靠按照的,是在接收古今學者研討服從的根本長停止的,如明人王崇慶,清人王念孫、何焯、吳任臣、汪紱、畢沅、郝懿行,古人汪紹原、袁珂等,此中尤多得益於袁珂的訂正服從。又《山海經》中每多異讀字、通假字,難識難讀,故隨文用拚音註上音,並且不避反覆,以便利明天的青年讀者。本書的註釋本著淺顯易懂的原則,製止繁征博引,力求簡明扼要,以疏浚文義為主。註釋中所據成說,首要出自晉人郭璞的《山海經傳》、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古人袁珂的《山海經校注》。彆的,也間出己意,以發明前賢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說,或幾種說法都可通,卻難定奪,則於註釋中列出,以供讀者辨彆擇取。如遇意義不明,又無乾證可求之處,則仍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個彆環境外,不做反覆註釋。本書的譯文,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儘量製止以釋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