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第5章 理念[第1頁/共14頁]

君無口,就是尹。這是典範的讖語形式。

質帝說:吃了餅,肚子疼,喝口水還能活。

被行刺的是質帝。質帝死時固然隻要九歲,卻看出梁冀的不臣之心。有一天上朝時,質帝看著梁冀說:這是個放肆將軍。因而,梁冀當天就給質帝送去了毒餅。

那麼,董仲舒又如何證明三綱五常?

安帝十三歲,享年三十二歲。

董仲舒是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向年青的天子呈交答案的。不過君臣二人彷彿是手劄來往。漢武帝下詔扣問治國之道,董仲舒則上書提出對策。漢武帝三問,董仲舒三答,開篇就說天人乾係,史稱“天人三策”。[3]

話,起首是說給統治者聽的。董仲舒對漢武帝說,臣讀《春秋》,最感到驚心動魄的,就是如果君王無道,上天便會先用災害來怒斥,再用奇特來警示。倘若冥頑不化、屢教不改,那就要策動反動來停止獎懲了。[9]

光武帝這才規複常態。[18]

歲在甲子商定的是叛逆時候,究竟上這一年也剛好是甲子年。但這內裡何嘗冇有奧秘意味,因為甲子為六十年一個循環之首。歲在甲子,有開端新紀元之意。

這也是典範的讖語形式。

因為雖無信奉,卻有理念。

或許,君士坦丁的挑選可供參考。此人拔擢並皈依基督教,恐怕就因為發明本來的多神教已經冇法保佑他和他的帝國,這才既丟棄了羅馬城,也丟棄了羅馬神。

題目是,這套說辭有甚麼意義呢?

這當然是偶合,但足以讓人鎮靜。

三綱五常

核心代價觀。

更嚴峻的是還要行刺天子。

鬥爭殘暴而血腥。第一次火併在和帝期間,第二次在安帝身後,兩次都是外戚失利,他們的兄弟和翅膀則不是他殺,就是伏法。這還算是客氣的。到桓帝結合寺人毀滅外戚梁冀時,可就是滿門抄斬,血流成河了。

殤帝百日,享年二歲。

李膺是八俊之首,通緝令下達時恰好隱居鄉間。村夫勸他流亡,他卻挑選自投坎阱。李膺說,遇事不出亡,開罪不避刑,纔是時令。成果,李膺死於獄中。

難怪他們要戴黃頭巾。

漢語中的天,英語或者翻譯為Heaven(彼蒼),或者翻譯為Nature(天然)。實際上在董仲舒這裡,兩種意義都有,是以應當是Nature加Heaven。

要體味此事的嚴峻意義,還得再看羅馬。

這個個人就是士人。

是以東漢的士風明朗一時。士人以品德相標榜,以天下為己任,同聲呼應,同氣相求。麵對朝政的混亂,一多量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以京都洛陽為陣地,以三萬太門生為後盾,口誅筆伐,評頭論足,掀起了言論的狂潮。

推薦小說:

紅色仕途:平民升遷記 |  舊日之籙 |  木葉之式神召喚 |  萌萌噠八零年 |  水滸傳 |  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