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玄幻奇幻 - 與美女蛇一起修行 - 道教門派續二

道教門派續二[第2頁/共8頁]

南五祖:玄門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朝祖師,即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相傳張伯端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授予“金液還丹訣”,是以修煉得道,並將“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陳楠,陳楠再授白玉蟾。五祖以為儒、釋、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鍊金丹(內丹)或謂修煉“性命”為主。其修煉實際,在玄門內丹修煉實際中占有首要職位。因其活動多在南邊,所今厥後被尊為南五祖。又稱“南宗”或“紫陽派”。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傳播於四川。初創人陳清覺(1606—1705)。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清覺,道號賽鬆,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少年為進士,入庶常。後去官入道,至武當山太子坡拜龍門羽士詹太林為師,為龍門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謂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師,補葺殿宇,用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將教務交張清湖,去成都青羊宮養靜。臬憲趙良壁遇之,事以師禮,於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天子賜封“碧洞真人”號,並欽賜“碧洞丹台”匾額。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傳有弟子陳一慶、吉一法、劉一貞、孟一貴、石一含、龍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三台雲台觀之師弟張青雲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步構成一個支派,尊陳清覺為開派祖師,以其碧洞真人號之“碧洞”二字名宗,稱碧洞宗。成為清至民國間對四川玄門影響很大的一個宗派。碧洞宗依龍虎派所訂派字傳代。其開祖陳清覺為第十代,順次相傳,至民國時,已至第二十三代。《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羽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陳一慶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陽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吳來輝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萬複證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萬本圓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記是否為該派羽士全數,已難曉得,僅此亦可概見其範圍。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為傳播中間,逐步向四川其他州縣生長,上引《支譜》即記有該派羽士方丈之州縣宮觀名,統計宮觀地點州縣有:華陽、雙流、溫州、郫縣、漢州(今廣漢)、崇慶、灌縣、大邑、彭縣、潼川(今三台)、中江、綿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崍)、資陽、樂至、富順、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縣,多數在川西地區,少數在川北、川南及少數民族地區。耐久以來,四川各隧玄門皆屬天師正一道,碧洞宗產生後,漸有代替他派的趨勢。當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宮已全為龍門碧洞宗羽士,正一羽士隻零散散居於其他宮觀。碧洞宗在耐久生長中,曾呈現一些傑出羽士。如第十三代王來通,號自明道人,清乾隆間方丈灌縣二王廟。他除整飭廟規,勤於教務外,又體貼處所水利扶植,建議新修橫山長同堰,推行都江堰治水經曆。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備考》、《灌江定考》、《堆積實錄》三書,是現存都江堰治水經曆總結的專書,有必然科學代價。第十四代陳複慧,號仲遠,方丈溫州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