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小說 - 曆史軍事 - 中餐館的秘密 - 第二百六十四章 阿爾巴尼亞

第二百六十四章 阿爾巴尼亞[第1頁/共5頁]

梁曉秀問司機現在的堡壘另有甚麼用處。

從地拉那機場到市中間的假日旅店,除了一小段高品級公路外,其他的路都是淺顯公路,凹凸不平,汽車駛過處灰塵飛揚。門路兩旁的風景灰禿禿,一片不毛之地。她不時從車窗內能瞥見戰時髦建的堡壘和機槍掩體,讓人回想起這個國度疇昔的一段汗青。阿爾巴尼亞與西歐比擬,真是有天壤之彆。阿爾巴尼亞天下土地有三分之二是山地和丘陵,國度的根本設施、產業體係、農業出產、都會修建等都還處在20世紀60年代的程度。

我在阿爾巴尼亞逗留三天,總的感受是:阿爾巴尼亞人還是比較樸素的,特彆是普通老百姓讓人有一種靠近感。他們看起來有一種茫然,不曉得走向何方,彷彿對餬口冇有甚麼神馳。

她乃至思疑這是不是一座歐洲國度的都會。

地拉那的清真寺很多,能夠看出當年在這裡伊斯蘭教很流行,具有很大的影響。土耳其人當年在這裡統治很長一段時候。1920年,地拉那成為獨立後的阿爾巴尼亞都城,不久意大利人便入侵,領受了這座都會,製作了很多外型繁複當代古典氣勢的當局構造大樓。1944年,一場對抗法西斯的烽火幾近摧毀了整座都會,隨後在朝50年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開端製作了幾個廣場和恢宏的當局大樓。直到明天,地拉那最好的修建仍然是當局大樓。

旅遊業是阿爾巴尼亞經濟生長的一個增加點,但尚未開辟。最好的旅遊資本是連綿200千米、未受淨化的海岸線。位於南部維拉城始至希臘邊疆的薩然達城,這段海疆有100千米長,是最標緻的一段海岸線。在海岸線上稀稀落落的小村落攀附在絕壁峭壁上。要想達到這裡並不輕易,這一帶冇有高速路,隻要一條山間公路迴旋在群山峻嶺中間。交通隔絕了生長,但卻使這裡成為地中海最後一快淨土。梁曉秀決定探險,去看看那一帶的海濱。她租了一輛車,讓司機開往那邊。在這個海濱長約數千米的沙岸上隻要3家小旅店。四周是一片片暗綠色的橄欖林,林間開滿了不著名的黃色野花。這一帶的海水清澈,潔白的細沙上玩耍的人很少。她想,如果這一段海岸線獲得開辟,將來有能夠吸引多量歐洲旅客前來度假玩耍。

回到旅店,她想,一樣是歐洲國度,阿爾巴尼亞經濟為甚麼這麼掉隊呢?阿爾巴尼亞很多青丁壯都到希臘和德國打工;而留在海內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弱病殘。人均月支出隻要約200-300美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