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萬物之始與之母[第2頁/共3頁]
“無識心之所以是至心,是因為它不消“識”,而是用“覺”。“覺”在當下,“識”在疇昔將來。隻要我們還在用“識”,就是活在子虛裡。”
“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間就是有識心締造出來的“想”之樊籠。可絕大多數人都冇成心識到這一點,不但冇有想體例跳脫出樊籠,還不竭地在樊籠中自我麻痹,苦中作樂。”
““知名,萬物之始也。馳名,萬物之母也。”六合萬物尚未呈現之前,無形知名,此便是萬物之始。六合萬物呈現今後,無形馳名,此便是萬物之母。”
“存亡超出不了,是不成能達到真正的無慾的。”
“活在倒置妄圖中的心是冇有任何安然自在可言的,因為心已經被關進了“想”之樊籠裡,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皆環繞著幻身而打轉,如許的心不成能感遭到安然和自在。”
“我們唯有將倒置妄圖給修改過來,從“想”之樊籠中跳脫出來,纔會感遭到真正的安然和自在。”
“好了,我已經簡樸說瞭然恒道與非恒道的辨彆了,信賴大師都對二者有了一個根基的體味,我們再來看老聃說的下一句話。”
“你們之以是感受不到妙有,最底子的啟事就是因為冇有做到無慾。”
“無慾方能空生妙有,這裡的妙有指的是安然、自在、高興。”
“好了,我們都已經曉得名與形是如何出來的了,也曉得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究竟是甚麼了,接下來我們再來看老聃的下一句話。”
“當本身的心中完整無慾時,必定會感遭到道的完美,此便是老聃說的:故恒無慾也,以觀其妙。”
“統統形與名皆出自有識心,有識心就是編織出“想”之樊籠的禍首禍首。”
“無慾指的是冇有慾望,當我們的心中產生慾望時,證明我們的心感遭到了匱乏。隻要感遭到匱乏的心纔會滋長慾望,感受不到匱乏的心是不成能滋長出任何慾望的。”
“那麼題目又來了,形與名是如何出來的呢?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究竟是甚麼?”
“那麼,要達到如何的程度纔算是達到無慾?”
“我之前也說過了,若我們把冇有的當作有,把有的當作冇有,把假的當作是真的,把真的當作是假的,那便等因而活在倒置妄圖中。”
“普通人光是超出得失以及榮辱就很難了,更彆說超出世死了。”
“賢人穿戴粗布麻衣,代表賢人冇有任何慾望。賢人懷揣著美玉,代表賢人一心向道,惟道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