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享受生命裡的無上美妙(2)[第2頁/共5頁]
如果感覺本身一時還達不到五戒所要求的,也能夠挑選臨時不受戒。或者,能夠挑選此中的一條伶仃來受戒,量力而行。比如,有的人天生不喝酒,他便能夠先受不喝酒戒;有的人天生就未曾盜竊過,他就完整能夠先受不盜竊戒。能做到哪條戒,便能夠先受哪條戒,其他戒眼下做不到,也能夠挑選臨時不受。
總之,寫作這本書的目標,是為了讓人們體味到佛法的實在臉孔。第一,佛法不是科學。第二,佛法是大聰明。第三,學習佛法能夠畢生受用無窮。第四,佛法能夠讓人們心生歡樂,永離煩惱痛苦。就像《心經》裡所說的:“能除統統苦,實在不虛”。
一不殺生,意義就是要慈心於仁,就是不因本身的私心而去殛斃生命來謀取私利。
四不妄言,意義就是要誠篤無欺,就是要實事求是而不扯謊。也就是孔夫子所誇大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歸根結底,隻要能夠讓人們記著:“諸惡莫作,眾善推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並試著儘力去做,那麼,我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彆的,五戒的受持和皈依三寶一樣,是要人本身來作決定的。遵循佛教常例,如果不是出於本人自發和誌願,皈依和受戒都是無效的。
需求誇大指出的是,隻要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才氣夠受持五戒。也就是說,受持五戒的人必須起首要皈依三寶才氣夠。冇有皈依三寶而受持五戒,就比如不打地基而建高樓大廈一樣,遲早會功虧一簣的。
五不喝酒,意義就是要製止貪嗔癡,就是為了製止亂性破戒,免生各種惡習壞弊端,是以而不喝酒。
那麼,“五戒”又是些甚麼內容呢?為甚麼要製定戒律呢?持戒又有哪些好處呢?
當然,小我的才氣始終有限。再加上佛法本身廣博高深,我也不敢包管我本身受用的,就必然對其彆人管用。就像我對一名朋友說過的,佛法就像藥一樣,終究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看的。一碗藥你看來看去,看上一年也看不好病的。並且,分歧的病也是要分歧的藥來治的。如果你把醫治頭痛的藥用來治胃病,當然就不能如願以償。
就拿我本身來講,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都是自但是然的事情,彷彿水到渠成。就像當初我喜好靠近佛教的獨一啟事,就是因為佛陀主張讓人們本身挑選,本身做主。你能夠信佛,也能夠不信。你能夠削髮,也能夠出家。統統都由你本身來做決定,統統來去自在。以是,到明天,皈依也好,受持五戒也好,也都是我本身的挑選和決定,與彆人無關,隻是出於對本身賣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