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最終章[第2頁/共5頁]
吐納另有一個首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氣收腹呼氣。感化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儲下來,坤腹天賦元炁不得外流,才氣達到吐納的真正目標。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渾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苦澀滿口,丹田暖和,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呼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浮泛暢快,妙不成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當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境地,仙道不遠矣。
4舌抵上齶。
入靜工夫,首要還在本身悟解。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材不動就是勝利,很難深切內涵的動機掌控,僅能保持身靜。並且誇粗心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如許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罷了。普通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動機不動,即心靜的境地,隻能達到中層。隻要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以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覺得心靜並不完整,還要深切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地,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深。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以外,往上並無儘頭。另有最高一層,能夠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麵事,且非普通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開端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中轉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本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以後變成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步迷塞了。《老子》說:“六合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平。”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甚麼會產生胸悶胸痛呢就是因為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原因。以是行炁之時,不成逼迫壓炁,也不成強迫憋炁。勿固執,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候長了,漸漸衝開,本身是有感受的。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複歸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