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抑河奪淮保運[第3頁/共4頁]
馬玉道:“這淮安府,是河、淮、運三者的交彙處,也是治河的關頭。當目前廷定的方略,簡樸說就是六個字:抑河、奪淮、保運。有這六個字限定著,我們要想有所作為,隻怕不易啊。”
“改之兄,聽完小弟的先容,你對這治河之道,可有何設法?”馬玉問道。
“難!”馬玉用一個字答覆了蘇昊的題目。
在統統的治河體例中,他最為對勁的一項,就是“束水攻沙”。
“這淮安府,本來是魚米之鄉,素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說。三國時鄧艾就曾在此屯田,是一個富庶之地。現現在,因為黃河奪淮,淮水內澇,其間已然是民不聊生。我朝開朝以來,淮安府冶內水旱雹蝗,各種災害連綴不斷。弘治十五年,鹽城連遇三場大災。先是大旱,隨後是蝗災,蝗食苗儘。接著又是地動,有聲如雷,壞城垣。一遇這類大災,就有人相食的記錄。”江以達說道。
運河由淮安至徐州段,走的是黃河故道,也就是泗水。為了製止黃河改道影響槽運,自明初以來,當局就製定了所謂抑河奪淮保運的方略,也就是捐軀淮河,用以分流黃河水,保障運河的暢達。
馬玉道:“改之,依小弟在豐城修水庫時候的經曆,在我看來,不管用甚麼體例,最首要的一條,是軍、政、民同心合力,唯有如此,才氣完整根治水害。現在,這三方的環境我們都不體味,的確是兩眼一摸黑啊。也不曉得這淮安知府是個甚麼樣的人,如果一個贓官,或者是一個乾才,我們的事情怕是都不好辦呢。”
“哈哈,能夠讓獨文兄說個難字,可見此事之難,難於上彼蒼了。”蘇昊嗬嗬笑道。
黃河的中下流河道,本來是由開封向東,經山東利津入海的。但因為黃河泥沙極多,河床會因淤積而不竭舉高,舉高到必然程度以後,一旦決口,黃河就會改道,從其他的處所入海。在汗青上,黃河曾經多次向南改道,通過淮河的河道入海,這被稱為奪淮。
所謂束水攻沙,就是後代人們常用的泄洪衝沙的體例,以通過修建水壩來進步水位,然後再用高水位產生的勢能,沖刷下賤河道上淤積的泥沙,從而達到疏浚河道的結果。束水衝沙的理念,最早是山東虞城縣的一名秀才所創,但到了潘季馴手裡,才竄改成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