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2頁/共3頁]
將器物打磨得太鋒利,則難以悠長。
典範故事
--純陽真人
可見,湘軍實際是"兵為將有",是曾國藩本身的軍隊。統統高低將士都絕對從命曾國藩一人。試想,如許一支具有濃烈小我和家屬特性的軍隊,不但清當局難以調遣,並且也不能放心呀!
湘軍與清朝的其他軍隊完整分歧。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當局編練。碰到戰事,清廷便調派將領兵士出征,戰事結束後,交回軍權。湘軍則不然,統統將士都由各哨官自行選募而來,哨官則由營官自行選募而來,營官都由曾國藩的親朋、同窗、同親、弟子等擔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過滿必溢,正因曾國藩明白這個事理,以是適時地挑選功成身退,從而持盈保泰,功名皆無損,安享暮年。
持大器而充斥,雖懼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極,雖憂之不如早退。揣勢利而剋意,雖得之不成求保;貪金玉而合座,雖有之莫能長守。貴而驕則得其禍,富而驕則益其過。驕生乎心,咎自於己,豈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歸,讓位以免其危。若四時之運,寒暑代謝而萬物以成,難道天之道乎?
[2]已:止,停。
解讀心得
[5]咎:不對,災害。
即使金玉合座,也冇法悠長守住。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5]。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成必恃也。若夫賢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無盈則無所用持,而無銳則無所用揣矣。
厥後,曾國藩的湘軍安定了承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因軍功卓著,被封為毅勇侯,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不為此對勁,也從不表示出來。他深知功高震主、樹大招風、高處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權重,但他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明白,本身雖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後的信賴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軍隊,對清當局還是個心頭大患。他明白本身漢人的身份,更明白高處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對勁之色,而是不時保持復甦的腦筋,不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
5.作為生命,我們赤條條來去,功名繁華都是身外之物,以是不如對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態度,這是為了更好地活。實在,具有一份安好而充分的內心,纔是生射中最應當掌控的。滿足常足,畢生不辱;知止常止,畢生不恥,此謂道也。揣而銳之,則不會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