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第2頁/共3頁]
1.本章中,老子闡述了"絕聖棄智"的觀點。因為聖賢仁義聰明,一旦操縱不好,常常生長為機巧偽詐,對社會民氣的風險更大,還不如冇有。這與老子所說的"聰明出,有大偽"觀點分歧。老子以為,聖賢仁義聰明,不敷以用來治國平天下。隻要棄絕此所謂"絕學",行天然有為之治,才氣確保無患。
3.老子絕聖棄智的觀點,是針對社會弊端而提出的。對於龐大而充滿合作的社會實際,未免有些抱負化。因我們難以做到忘我無慾,以是倡導聖賢仁義禮智信等學說。但起碼要做到減少項目繁多的政令,少些繁文縟節,淨化民氣和社會民風。不然,要求越多,規定越多,標準越多,題目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亂,聰明反被聰明誤。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註釋
--司馬光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一天,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當即改道而行。他的門客們見狀,紛繁說:"我們之以是分開親人跟從您,是因為敬慕您的高貴嚴肅。但您與廉頗職位相稱,他對您不敬在先,還漫衍刺耳的話,您不但不去討個公道,反而害怕遁藏,不敢麵對他。淺顯人都為此感到熱誠,更何況你這個上卿呢?我們實在難以忍耐,請答應我們告彆吧。"藺相如挽留:"你們說,廉將軍與秦王誰強呢?"門客們異口同聲:"當然是秦王了。"藺相如點頭,說:"我曾在宮殿嗬叱秦王,熱誠其大臣,我雖愚笨,還不至於怕廉將軍吧?"門客們麵麵相覷,紛繁點頭。
根絕機巧功利,天然冇有盜賊。
譯文
典範故事
絕學[6]無憂。
[5]樸:渾厚,樸實。
--純陽真人
上失有為則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絕棄世俗之所謂聖知之事。仁義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亂民。蓋仁義之名顯,則浸失天然之本也。上失天但是下生人偽,民鮮貞良。故絕棄世俗之所謂仁義之事,則民複孝慈而不知覺得孝慈矣。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獲其兄也。親親仁也,獲長義也。但是孩提之童,天然如此,初不知為仁義也。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實在都是巧飾,不敷以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