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三才之奇門(四)[第1頁/共4頁]
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為另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接受風吹雨打、酷寒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是以所證境地稱為“不足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滅亡,因為丟棄五蘊色身的原因,所出境地則稱為無餘依涅槃。
因為有情的根性分歧,以是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三印。如完整三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為修行的次第過程。如經中常說∶厭、離欲、擺脫,這便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觀諸行無常,即能厭患人間而求出離;能厭苦,即能通達無我,無我我所執,即離統統愛慾;離欲即離統統煩惱,以是能得涅槃擺脫。
顛末端長時候的混亂與暗中,神實在看不下去了,因而他締造了一個新的天下——屍魂界來辦理人類的天下.如許一個神鬼的判官,導致死去的靈魂前去他們所屬的天下,散去惡靈,是仁慈的靈魂得以往生,人類的天下也由無序變成均衡。
當知胡想,底子是由本覺至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胡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灰塵,即現一分光亮),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統統功德無不複歸美滿,統統煩惱存亡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地。佛本來是國王,為了超脫苦,是餓死的,屍身火化了。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至心。因為它至心、本具統統功德(圓),永離統統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至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貫為胡想所無知,是以不能證得。所謂迷則倒置胡想,悟則究竟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間思惟,首要有三:第一,如來常住;第二,涅槃常樂我淨;第三,統統眾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張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無我,講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因為此有不是對峙的征象之有,故稱妙有。從大乘思惟的生長看,大乘呈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以後,以對治以為涅槃是永久沉寂的悲觀涅槃觀。
空是無自性的意義,統統法的賦性如此,從眾緣生而冇有自性,即冇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統統是法法劃一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分歧。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誌的自在性,這即分歧。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空的。賦性空寂,也便是涅槃。如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沉寂的三法印,遍通統統,為有情與人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