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妙法蓮華經》[第2頁/共11頁]
我們看,他白叟家處置相的人緣來答覆。
這一科是《法華經》二十八品當中的第一品,就是序品。序品當中首要的核心機惟就是佛陀的放光、現瑞。佛陀在白毫當中放出一道的光亮,然後再從光亮當中現出十法界染淨的因果的邊幅。也就是說,他全部思唯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光亮,第二個是邊幅。光亮所代表的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邊幅就是人緣所生法,有凡夫的雜染緣起,有賢人的清淨緣起,這些染淨的各式百般的緣起。
我們凡夫的修行,當然是一個“小”,因為我們是用有所得的妄圖來修佈施、來修持戒、來唸佛,以是我們的心是活在小我有所得的妄圖。現在佛陀的意義就是要發明一念心性,這就是所謂的稱性起修了,就是把我們拉到一念心性來修行。比方說,你安住一念心性來佈施,這叫大佈施;你安住一念心性來持戒,叫大持戒;你安住一念心性來唸佛,叫大唸佛。就是稱性起修。
也就是說,從菩薩道的角度,我們疇昔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儘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從人緣上來修證。我們看到了眾生的憂?,我們想度化,有法門來修學乃至於有人緣的佛道可成。但是如果你把它這四個——眾生、法門、煩惱跟佛道拉到一念心性,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一個“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那就叫一個“大”字了。這個“大”就是泛博殊勝。
庚2、釋四佛難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第一個,舉疑述請。彌勒菩薩提出他本身心中的迷惑,來請文殊菩薩答覆。
己2、頌請答 分二
莫非凡夫就冇有成佛之道嗎?我們作為一個凡夫,莫非隻要擺脫道而冇有成佛之道嗎?那就產生了一個疑情。欸,有疑情就有但願,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以是佛陀用心現出這個相狀,少了一個空格。這些三乘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今後,後續該如何辦?當然就是由《法華經》來彌補了。但是,作為一個序品,它不能把話講得太直白,就留下了這個疑情,讓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對著這一段的空缺加以對話,動員佛陀出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