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集《妙法蓮華經》[第1頁/共14頁]
然後漸漸你就看典範了,你發覺人間的歡愉有題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不平穩。諸位!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傷害。統統的歡愉必然要安穩。我們凡夫是如許,要麼你就不要給我,你說我這小我過的固然是平平生活,但也風俗了。天下上最大的哀思是,先給你歡愉,再跟你奪返來。這個是全天下最大的哀思,得而複失。
但是,你彆忘了你另有個身份:你曾經是大富父老的兒子。這個父子乾係是不會竄改的,不會因為你離家出走而竄改。父子叫做嫡親。如果我們明天能夠善用我跟大富父老的父子乾係,那就不一樣了。當然,如果這個乾係你完整不看,就做一個乞丐,那你去事情,要賺到像大富父老的財產,那就不曉得甚麼時候了。
這個時候你會想,成佛隻是尋求沉寂嗎?當然,我們學過法華,因為我們在學院讀過《法華經》,曉得如許不對,但是又很難順從那種沉寂的引誘。因為你一坐下來,《楞嚴經》一現前,那就是當下沉寂。當然,我們曉得這有兩種不對:一個菩薩好樂沉寂,忘失大悲、不樂修善;對於資糧力不想修,對大悲心會減損。不至於說斷菩提心,但是大悲會比較孱羸。
當然,《楞嚴經》會讓你一小我“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本來冇有煩惱,本來冇有業力,本來冇有存亡。你這個時候就安寧下來,內心會產生一種安穩沉寂的力量。但是,如果你冇有看統統的教理(還好,我阿誰時候學院讀過《法華經》),實在這個處所是一個很輕易墮入的圈套。就是說,如果你冇有大乘善根,十個八個跑不出來。你一天到晚讀《楞嚴經》或者讀《金剛經》今後,曉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那邊惹灰塵”的時候,你甚麼事都不想做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功德不如無事。安住孤傲,享用沉寂。
眾生法界,遵循唯識的說法,我們就是根塵識:六根依我們的果報體去攀登六塵,然後碰撞今後產生六種的心識。以是,從人緣所生法,我們冇體例衝破我們本身業力的小水泡。如果你明天走的是人緣所生法,那真的是如許,真的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這句話是說得一點都冇錯。
我們凡夫是在人緣所生法內裡活動,以是弄得本身傷痕累累,人生無解。然後呢,你修空觀:哦,我跟人緣所生法斷絕,完整落入空性,跟人緣法斷絕了。這也落一邊,就偏空了。心性不是如許。心性的好處:它本身能夠超出人緣,它又能夠跟人緣互動。就彷彿蓮花,它冇有分開汙泥,但是它能夠接收汙泥的營養,促進它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