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大略(2)[第1頁/共4頁]
少不諷誦,壯非論議,雖可,未成也。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乾、子胥忠而君不消,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劫迫於暴國而無所辟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流言滅之,貨品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成覺得田師,工賈亦然。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成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疏知而犯警,辨察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仇恨也。
上好義,則民闇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群眾之行如此,安得穩定!
曾子食魚,不足,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色彩、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雨小,漢故潛。夫儘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光彩洽,行儘而聲問遠,小人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天下之人,唯各特地哉,但是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製禮樂而傳之,有不消而改自作,何故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善學者儘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揣摩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裡之厥也,美女琢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以是起,科罰之以是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