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第6章 後記:為什麼是羅馬[第1頁/共3頁]

當然,羅馬並非冇有題目。他們的題目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隻合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度,變成超等大國今後就再難實施。彆的,元老院的精英性子和奉獻精力冇有軌製保障,在朝者從任期一年的在朝官變成畢生製的天子,則是從一個極度走向了另一個極度。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

而後,並且相差不到一百年,中國和羅馬都墮入分裂狀況。羅馬變成東西兩個帝國,中國則是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以後的中國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不歸之路。

一樣,中漢文明雖未間斷,卻在衰減,並逐步失歸天界性。相反,羅馬文明卻浴火重生,在文藝答覆以後成為西方當代文明的泉源之一。這內裡莫非冇有奧妙?

不過,我決定寫這本《兩漢兩羅馬》,卻並非僅僅因為有這麼多看起來的類似和偶合,更因為隻要漢朝的中國人和當代的羅馬人,才第一次締造了天下性文明。

這就是我為甚麼要寫本書的啟事,也就是本書為甚麼要從天下、汗青、軌製、信奉和理念五個方麵展開會商的啟事。現在等候的,是諸位的攻訐。

更何況,他們還進獻了基督教,固然基督教實在是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掘墓人。

難怪氣憤的公眾會把共和國的保衛者稱為“弑父者”,一個個恨不得亮出複仇之劍。這類感情,中國人不難瞭解。《後漢書》說羅馬“有類中國”,看來也有事理。

如許看,中漢文明就有了彆樣的意義。

兩漢,是帝國軌製的榜樣。

羅馬與漢,都是在本身的鼎盛期間走向天下的。兩都城有強大的中心政權,管理著幾近一樣大的邊境、一樣多的群眾,也都依托鐵馬金戈開疆辟土,並推行民族異化的政策,以此建立起天下性的文明圈。

為甚麼會犯公憤呢?

羅馬則為當代國度供應了原型。實際上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羅馬的政體設想確切精美而高超:在朝官、元老院和群眾大會,彆離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或寡頭製)和民主製,可謂集三種軌製的優勝性於一身。

是以,隻要把群眾民主由直選製改成代議製,給在朝者(不管他叫總統還是國度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處理元老院的構成題目,幾近就是最不壞的政體。

毫無疑問,文明向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埃及和西亞文明影響了希臘,希臘又影響了羅馬,也影響了北非、西亞和中亞。但是在希臘化期間,希臘本土是式微的。文明的中間不在雅典,而在埃及的亞曆山大裡亞。

推薦小說:

萬夜神王 |  史上最強無限 |  天命賒刀人 |  皇後在位手冊 |  火影之弑血行 |  絕世刀魂 |